成年人每4人有1人高血壓! 他「拖5年才就醫」下場曝:差點丟掉小命

2024-05-16 12:00
成年人每4人有1人高血壓!  他「拖5年才就醫」下場曝:差點丟掉小命

三高為我國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,多數人卻往往不知三高可能致命!據衛福部公布資料,台灣約高達529萬人罹患高血壓。高血壓前期雖無特定症狀,但若未即時管理,最終可能危及性命。因此,民眾應依循「居家量測、130/80標準、722原則 」3口訣,養成正確量測血壓的習慣。

潮健康/編輯部
18歲以上每4人有1人高血壓! 發生「這些共病」致死率高於癌症?
三高為我國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,多數人卻往往不知三高可能致命!據衛福部公布資料,台灣約高達529萬人罹患高血壓。高血壓前期雖無特定症狀,但若未即時管理,最終可能危及性命。因此,民眾應依循「居家量測、130/80標準、722原則 」3口訣,養成正確量測血壓的習慣。

近日適逢世界高血壓日(5/17),臺大醫院心臟內科教授、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林彥宏醫師提醒,長期高血壓與血管硬化、進而引發心臟衰竭、腎臟病、中風等併發症有關。呼籲民眾不可忽視共病的危險性,如心臟衰竭致死率不僅高於癌症,長期腎高壓更可能導致洗腎。

罹患高血壓猶如「溫水煮青蛙」 未及時控制恐釀「心臟癌症」

罹患高血壓猶如「溫水煮青蛙」 未及時控制恐釀「心臟癌症」

高血壓無疑是影響我國民眾健康的關鍵因素。據統計,台灣18歲以上的成人中,每4人中就有1人罹患高血壓,林彥宏醫師更指出,台灣65歲以上民眾高血壓患病率超過50%,近年高血壓更出現年輕化的趨勢,與現代人飲食習慣、壓力大的生活型態有關。

然而,高血壓正是引發各器官病變的主要風險因子。林彥宏醫師比喻,高血壓就像將身體置於「溫水煮青蛙」的境地之中,一時無感、久了就可能危及性命,例如高血壓若未控制,可能造成心肌肥厚、心臟舒張與收縮功能受影響,久而久之演變為具有心臟癌症之稱的「心臟衰竭」。

另一方面,長期的體內高壓,亦會造成腎臟的腎絲球硬化、進一步惡化為腎病變。林彥宏醫師警告,嚴重心衰竭五年死亡率超過50%,比多數癌症還高;腎臟病常則列我國十大死因,可以說心腎病變是造成台灣民眾失能與死亡的最大元兇,足見人人都應及早預防高血壓,管理心腎風險。

「5年前早有預兆」卻遲未就醫 壯年男心衰竭差點丟掉小命

「5年前早有預兆」卻遲未就醫 壯年男心衰竭差點丟掉小命

高血壓作為心腎疾病的高風險因子,近年心衰竭和慢性腎臟病治療的發展趨勢,亦以患者治療時應兼顧血壓與器官保護為目標。林彥宏醫師說明,如心衰竭治療藥物,就從過去常見的心腎素-血管張力素-醛固酮系統(RAAS)抑制劑、交感神經系統抑制劑等等,至近年加入SGLT2抑制劑,具同時管理血壓、腎病變與心臟功能的效益。

數據更指出,患者用藥後可減低因心衰竭或心血管事件住院風險、減緩腎功能惡化、降低蛋白尿、減少腎病及心因性因素相關的死亡率,亦可下降血壓。林彥宏醫師分享,過去曾遇一位壯年男子被家人送至急診,這名患者5年前檢測出高血壓,但因自覺無礙而未持續追蹤,送醫時不但心臟收縮功能低下,甚至出現肺水腫、危及性命。

「經檢查後發現,這位患者竟是因長期高血壓引發的心衰竭與腎病變!」林彥宏醫師表示,該患者在送醫後醫護持續用藥幫助患者降血壓、管理心腎症狀,一年後才逐漸穩定病情、心腎恢復正常功能。足見民眾在日常建立正確量測血壓認知與預防意識,對於患有高血壓且有初步心腎病變的患者而言有多重要。

別再讓高血壓成為「心」腹大患! 專家呼籲:「3措施」每天都要做

別再讓高血壓成為「心」腹大患! 專家呼籲:「3措施」每天都要做 

近日適逢「世界高血壓日」,台灣高血壓學會推動「3大口訣」,幫助民眾建立正確量測血壓的認知,分別是「居家量血壓」、「130/80標準」與「722原則」:

一、居家量血壓:血壓易受民眾身處環境、心情等因素影響,因此日常建立量血壓習慣才能量測出正確數值的血壓,建議民眾日常即可購買一般經核可認證的血壓計養成居家測量習慣。

二、130/80標準:近年高血壓定義與控制目標自140/90 mmHg下修至130/80 mmHg。

三、722原則:血壓測量應連續測量7天、每天早晚2次、每次2遍間隔一分鐘取平均值,方能檢測出穩定、較接近自身狀態的血壓數據。 

除了量測血壓外,林彥宏醫師表示,民眾日常也可從建立運動習慣、戒菸、飲食調整、減少鈉攝取、減重或減少飲酒等方式來維持血壓健康,高血壓學會亦於官網提供系列量血壓教學影音與衛教資訊,鼓勵民眾可上網觀看,並積極建立量測血壓習慣,及早預防心、腎病變危機。
 


 


 


 

潮健康專屬讀者社群邀約:不想錯過重要醫療健康資訊,現在馬上點擊加入潮健康LINE專屬讀者社群

延伸閱讀:
一變天血壓就狂飆? 研究證實:每天「多走3千步」 效果堪比服用血壓藥
腎功能低於50%也沒徵兆? 醫揭「慢性腎臟病」6大風險群:出現症狀恐已末期

 



 

我要留言留言

提示圖
本文含有敏感或兒少不宜內容
請確定您已年滿18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