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清明時節雨紛紛」身體也「感應」到?醫提醒清明節「4大」保健重點

- 小
- 中
- 大

生活中心/林靜芬報導「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。」這句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詩詞,千年來廣為流傳,形容清明時節的天氣與氛圍。然而,這句詩在科學上是否站得住腳?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從氣象與健康角度解析,指出清明節期間確實較容易下雨,但不同地區的氣候特性有所差異,且近年氣候變遷也讓降雨型態有所改變。
生活中心/林靜芬報導
「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。」這句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詩詞,千年來廣為流傳,形容清明時節的天氣與氛圍。然而,這句詩在科學上是否站得住腳?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從氣象與健康角度解析,指出清明節期間確實較容易下雨,但不同地區的氣候特性有所差異,且近年氣候變遷也讓降雨型態有所改變。
黃軒表示,從氣象科學角度來看,清明節通常落在每年4月4日或5日左右,屬於二十四節氣之一。這個時期,中國長江流域正值冷暖空氣交會,形成「華南準靜止鋒」,導致江南地區出現連綿細雨,這與杜牧詩中的描述相符。然而,各地氣候狀況不同,未必都符合「雨紛紛」的情境。以中國各區域來看,華北地區相對乾燥,甚至偶有沙塵暴,而華南則進入「前汛期」,暴雨機率增高。至於台灣,清明節前後東北季風已逐漸減弱,中南部則可能有午後雷陣雨。黃軒指出,隨著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,近年來清明時節的降雨模式也有變化,部分地區降雨天數減少,但短時強降雨比例增加,因此「清明時節雨紛紛」並非每年都會發生,但仍有一定的科學根據。

除了天氣影響,清明時節也是民眾頻繁外出的時期,掃墓、春遊等活動增多,黃軒提醒,這段期間氣溫變化較大,且濕度偏高,民眾應特別注意健康管理,包括飲食、保暖及情緒調節。
1. 飲食: 宜多攝取溫熱食物,如紅薯、蘿蔔、芋頭、山藥等,避免生冷與過於油膩的食物,以減少腸胃不適。
2. 保暖: 清明時節晝夜溫差大,建議採取「洋蔥式穿搭」,隨身攜帶薄外套,以防寒流突襲。
3. 運動: 可適度運動增強抵抗力,但應避免清晨與夜間劇烈運動,以免因溫差過大導致身體不適。
4. 情緒管理: 連日陰雨可能影響心情,部分民眾甚至會出現季節性情緒失調(SAD),建議透過運動、音樂、繪畫等休閒活動保持愉悅心情,適量補充維生素D,有助於改善情緒。

清明掃墓時,除了祭祖習俗,也要留意安全細節,避免意外發生。黃軒建議,掃墓時應選擇防滑鞋底,並可攜帶登山杖輔助行走,以降低滑倒風險。此外,若遇雷雨天氣,避免使用金屬雨具或站在空曠處,降低雷擊風險。然而,氣候因地區與時代變遷而不同。不論天氣如何,民眾應提前關注氣象預報,做好行程規劃,並注意健康管理,以安心度過清明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