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把「迷信」帶進學術殿堂 發揚台灣軟實力

- 小
- 中
- 大

祭祖、收驚、安太歲或是中元普渡等齋醮,這些大大小小道教科儀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,但過去卻被認為是難登大雅之堂的舊信仰。台灣史上第一位以道教研究獲選為中研院院士的李豐楙,致力研究道教文學與文化,一方面將學術理論與民間信仰相互應證,也積極培育道教研究人才,讓被視為舊信仰的道教走入學術,也讓台灣以宗教做為軟實力,傳播世界。本周《台灣演義》播出「道士院士 李豐楙」,帶您認識這位橫跨學術界及宗教界的傳奇人物,請鎖定周日晚間7:55分,民視新聞53頻道。
祭祖、收驚、安太歲或是中元普渡等齋醮,這些大大小小道教科儀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,但過去卻被認為是難登大雅之堂的舊信仰。台灣史上第一位以道教研究獲選為中研院院士的李豐楙,致力研究道教文學與文化,一方面將學術理論與民間信仰相互應證,也積極培育道教研究人才,讓被視為舊信仰的道教走入學術,也讓台灣以宗教做為軟實力,傳播世界。
本周《台灣演義》播出「道士院士 李豐楙」,帶您認識這位橫跨學術界及宗教界的傳奇人物,請鎖定周日晚間7:55分,民視新聞53頻道。

畫符籙有其深奧定律,不能自己發明。(圖/台灣演義)
李豐楙為了深入研究道教,自己也拜師成為道士。道士的角色主要是代表信徒向道教的神明溝通,被授予差遣神兵神將的能力;然而, 不少人以為道士畫符沒有章法,其實這是錯誤的。李豐楙進一步解釋,每一尊神明都有固定的符與咒,就如同寄電子信箱,如果符號不對,就無法順利寄出。所以每道符都要按照傳統拜師學,不能自己發明。
李豐楙長年耕耘、研究道教文學與文化,也協助指南宮、保安宮,成立道教學院,傳授道教知識。2013年更創立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,校級的研究中心讓這個冷門研究科目逐漸被國際學術界看見。
許多人將迷信、靈異與宗教劃上等號,但對於「無形世界」心存敬畏的李豐楙,希望以學理來重新闡釋道教文化,藉由學術認識法術。更多完整的報導,請鎖定本周日晚間7:55分,民視新聞53頻道的《台灣演義 》。
《民視新聞網》提醒您:民俗傳說僅供參考,請勿過度迷信。
【原文出處】:他把「迷信」帶進學術殿堂 發揚台灣軟實力